5.2.1繼承與創新并存•
事物的發展具有連貫性,既要正式傳統、保護傳統、繼承傳統,又要在此基礎之上打開新的局面,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前提。90年代后,中國傳統文化在國內乃至世界興起,較大的出口量,充分顯示了傳統文化的豐富多樣,所以繼承中國傳統家具的精髓尤為重要。
但是,繼承不等于復制,博古才能通今。首先,榫卯結構的繼承。榫卯代替釘子、螺絲等金屬連接件是中國硬木家具的成就,如魯班凳的設計;其次,雕刻工藝的繼承。雕刻工藝從春秋戰國時興起,至明清,先秦諸子百家所創之思想均體現于家具雕刻圖案中,如絲翎檀雕的開發;再次,生漆的繼續使用。在我國樹
漆的歷史悠久,春秋戰國時期,漆家具開始興起,經歷了擦漆、繪漆階段。時間的見證,用生漆做過的家具會產生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更重要的是,木材的天然紋理不會被掩蓋。最后,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家具自商周開始至明清兩代,家具不單單是使用工具,而是傳播文化的載體,如一些吉祥紋飾的應用。
繼承不是創新的絆腳石,相反,繼承可以為創新指明方向,使創新不再盲目。首先,在造型、使用功能上創新,如“后明式”系列、“天地”系列、“呼吸椅”等。在追求人與自然完美結合的基礎上,力求與當今文化相結合,設計適合現代新居生活的需要既有實用價值,欣賞價值又有收藏家具的現代中國家具;第二,新材料的應用,如軟體+紅木的形式等。
總之,在中國傳統家具創新的研究中,繼承和創新永遠并存。
5.2.2 市場風險
三種創新同時并存,t方面保持原有的消費群體;另一方面可以降低概念設計帶來的風險性。明清時期所制造的家具,并不是每件都完美無缺,在眾多的家具中,既有民間風格的實用型家具,也有文人雅士參與設計的精品,還有宮廷御制的珍品,均代表當時人們的審美取向。其中有很多家具的造型并不是很完美,面對這些家具時,應該按照現代居室的空間陳設、生活需求將家具不足之處改良調整,使之更加完美。
古人有句話“古不乖時,今不同弊”這句話就是在告訴我們要繼承古代的傳統,但不能背離當前時代的需求,今時不同往日,我們應該順應時代變化,在變化中求創新,但是不要沾染這個時期膚淺流行的弊病。現代生活中的坐臥習慣己經與古代相比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例如我們做習慣了沙發,倘若讓我們去做明代的四出頭官帽椅,我們就會覺得難以適應,家具設計理念的不同是其根本原因。現代家具設計要強調的是隨意、舒適的概念,而在明代,椅子本身強調的是“正身”的功能,須符合儒家的禮儀規范,這就是為什么紅木+軟體的形式在現代社會顯得非常重要的原因所在。
調查表明,一些有實力的年輕人也喜歡紅木家具,但是由于其款式的原因,目前購買紅木家具的年輕群體還處在“觀望期”,形神兼備的紅木藝術家具或者當代原創的中國家具可以成為年輕的紅木愛好者的新選擇。
市場和消費群體密不可分,消費群體增加了,市場風險自然減小了。
5.2.3 消費群體與中國傳統文化
實用性、藝術性、欣賞性、投資性于一體的中國傳統家具,自然吸引了無數
的青睞者,但是消費者所購買的傳統家具所承載一種怎樣的文化,恐怕沒有幾個人能知曉。只有當中國消費者把中國家具搬回家,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播和繼承的希望才不會渺茫,由于歷史的原因,中國各級消費群體還不能全面的理解傳統和現代兩者之間的關系,所以中國消費者不會主動的培養與接收中國傳統文化。要想使中國傳統文化得到最廣泛的普及,最直接的途徑就是擴大紅木家具的消費群體。
目前,中國傳統家具的創新是普及中國傳統文化的先鋒,不同消費者選擇不同風格的傳統家具,首先在理性上培養國人的審美意識,然后上升到感性,筆者想起一句話“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越來越多的中國傳統文化元素滲入不同的消費群體的生活中,使中國傳統文化得到了最廣泛的傳播,現階段的最關鍵是為不同消費者提供一個視覺認識的載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