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具對書法的影響主要是指隨著家具業的發展,家具的形制變化,影響了人們的書寫姿勢。書法中三個不可分割的要素就是漢字、毛筆和書寫。書法中的書寫姿勢也非常重要,它直接關系到書法的筆法的生成,也就是毛筆最后落到紙上所展現出的形態《在筆法生成之前,懸臂、枕臂、懸腕、枕腕、坐著和站著等姿勢不同,最后毛筆落到紙上所產生的效果也是不同的我們古人席地而坐,最初的書寫姿勢是沒有依托的>從(北齊《校書圖》和隋、唐的孫位所繪的《髙逸圖》)一些繪畫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這一點。包括最初寫在青銅器的銘文到簡牘,竹簡,棉帛等,當時人們的書寫姿勢是這樣的:左手持陶器或竹簡,右手執筆,沒有任何依托與支撐。如果要令用筆平穩,控制得當,必須使大臂夾緊在腰間,小臂做支撐,手掌虛空執筆。所書竹簡等物與眼睛的距離大約一尺,應該是閱讀時的姿勢。例如1958年在湖南長沙出土的西晉永寧二年的清釉雙坐書寫瓷俑。兩俑對坐,中間為一長方幾,上面放置硯臺、筆與筆架。一俑似手捧幾塊板,這樣的扳明顯是“牘”。另一俑則左手持一尺牘,右手執筆做書寫狀。這種姿勢所寫出來的字,字小而有力度。慢慢地隨著高型家具的出現,尤其是幾、案等家具的發展,人們的書寫姿勢有了依托,書寫的用筆方式隨之發生了變化t所以古人曾經:感嘆道:“筆法盡失'而且人們也會發現,隨著家具形制的不斷完備,書法的方方面面都悄悄地發生了變化。例如孫曉云女士在她的《書法有法》一書就談到:“不使用桌椅和使用桌椅牽涉到兩種完全不同的書寫姿勢。書寫姿勢的不同必然牽涉到用筆的不同。”而用筆又恰恰是書法藝術的全部。
從各種書論中,我們都可以看到。從唐代的時候,人們就已經有此感嘆,而在唐代恰恰是中國高型家具出現的時候。這時候人們的書寫姿勢其實還是保持著先人的姿勢,隋、唐時候孫位的《高逸圖》中,(如圖S-13)我們就可以看到人們當時席地而坐,其書寫姿勢肯定和上面我們談到的一致的。從北齊的《校書圖》圖中,(如圖6.14)我們可以看到人們雖然坐在椅子上,但仍然保持著沒有依托的書寫姿勢,而這種姿勢又恰恰是古老的“筆法”所需要的姿勢。從五代十國的周文矩的《文苑圏》圖中,我們又可以了解到人們已經開始尋找到了有依托的書寫姿勢。(如圖&到了宋代, 中國人已經完成了由席地而坐到垂足而坐的全部過程。宋代的時候,各種髙型家具己經完備。由于書寫有了依托,必然影響到書法作品中去。中國的宋代是古代書法理論的變革期。正是由于這種“筆法盡失”原因,宋代的書法無法與唐代或更早時期的書法相比肩,卻只能另辟蹊徑,一時帖學盛行。而且在書法理論上也有所革新和發展。宋人論書主張書法創作不應受法度的束縛,不必斤斤計較于點畫、布置等具體方法,而應重視作品中的風神意韻及書家的內在精神與氣質,自由地抒發其胸臆,力求創新。它是宋代“尚意W書風的反映。朱長文的《續書斷》、蘇軾的《論書》、《東坡題跋》、黃庭堅的《論書》、米芾的《書史》、《海岳名言》、姜夔的《續書譜》等,都是這一時期書論的代表著作。《續書譜》尤為系統精到,為歷代書家所推崇,影響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