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歐風格即以芬蘭、挪威、瑞典、丹麥、冰島五國為代表,以清新、優雅、自然為特點的風格。這一風格之所以自成一體、獨樹一幟,主要原因是成功地實現了功能與感受的精巧結合。其特點是以自然材料來達到對材料自然性能最大限度的發揮,尤其喜用淺色木材來力求喚起人們
對自然材質與肌理的熱衷,并巧妙地融于有機形體之中,因而在視覺上傳遞出輕巧之感。就功能而言,與其他現代主義的設計相比,北歐風格更以對使用者“人”本身的關注而更能讓人接受,它立足本民族的傳統,但又有別于傳統,歷來不盲目地模仿、追從一切傳統形式。在家具設計人才的培養方面,十分強調設計師對家具制作工藝與材料等基礎知識的掌握與了解,主張家具設計師在接受專業訓練前都要在家具廠接受為期兩年的學徒訓練,從而為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家具風格的形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并涌現出了眾多至今膾炙人口的家具設計大師,他們的實踐與探索對推動現代設計發展的進程意義非凡。
漢斯•華格納(HansWegner,1914年)是20世紀有機主義最有影響力的設計者之一,由于其本人就是一名手藝高超的細木工,因而對家具的材料、質感、結構和工藝有著深人地了解。他的設計由于很少有生硬的棱角,轉角處一般都處理成圓滑的曲線,常給人以親近之感。在他漫長的設計生涯中,其最著名的設計就是1949年設計的“中國椅”,這件經典之作不僅顯示出我國明式家具的迷人魅力,更顯示出華格納對外來文化進行大膽創新的不竭創作力,從而一舉使華格納的設計為世人所矚目,成為丹麥家具設計的經典之作。
安恩•雅各布森(ArneJacobsen,1902~1971年)是丹麥現代設計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對丹麥的最大貢獻之一就是把功能主義介紹到了丹麥。他的家具多使用現代材料和現代成形工藝,具有強烈的雕塑形態和有機造型語言。在家具設計上,他常以人體工程學的尺度為依據,將刻板的功能主義形式轉變成優雅的形式。1952年他以熱壓的方法將膠合板彎曲成一個整體的曲面,制作出了一張三條鋼管腿支撐的膠合板椅子,1959年他又采用玻璃纖維設計出了具有雕塑般美感的蛋形椅和天鵝椅,從而由此引發了20世紀60年代新風格的出現。
維納•潘頓(VernerPanton,1926~1998年)是一位率領北歐家具在斯堪的那維亞家具處于流行高潮時,向另一方向進軍的帶頭人。他喜用充滿色彩、水果風格以及未來派風格的設計來創作家具,使家具充滿了趣味和生機,至今依然是時代風尚的象征。在材料的運用上,他鐘情于對玻璃纖維增強塑料和化纖等新材料的大膽嘗試。1959年,錐形椅的創作成功使潘頓最終躍居于世界頂級設計師的行列,并重新喚起了人們對有機形的關注。
伊羅.阿尼奧(EeroAarnio,1932—)也是一位以塑料為主要設計媒介的先驅,他的作品更多表現出與空間的對話關系,在家具的生產上唯獨鐘情于對價廉且可以大量生產的最新材料的使用。1966年,阿尼奧設計的球形椅使其一舉成名,這張椅子的問世恰如其分地證實了當時太空時代對其創作靈感的啟發,在材料與造型上采用了半球形的玻璃鋼殼體結構,使坐在里面的人非常自然地產生出一種受人保護的感覺。